平底船吃水不深,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这导致了三国时期的船几乎没有远航能力,出行也要一再小心,每遇小风小浪要立即找避风港侯着,万一变成大风暴就会葬身鱼腹。
辽东与东吴之间建立的海上交通线,就是因为周贺在回归吴国的时候,田豫算准了他不敢冒着风浪前进,定然到成山避风,果不其然的被田豫成功伏击。
所以,船越能抗风浪,就越不被动,两军交战都还没靠近,你自个儿先被自己弄沉船了,那还打个屁,直接宣布投降。
公孙修将船模捞了起来,交给柳传,说道:“修改一下,按图纸弄成有龙骨的尖底船。”
柳传接过船模,这时就展现一个专业手艺人的水平了,先拿出小刀把船模底部割开,又拿来小块木料,以小刀削成合适的大小钉补,大约半个时辰的时间,就改成一只跟图纸上一样的尖底船。
这一回再把船模放进盆中,由于尖底的缘故,大半陷在水中,公孙修用小竹棍一测量,比平底船吃水更深了不少。
柳传脸上微微变色,柳志恍然大悟,邓艾则是啧啧称奇,对燕王的敬重不免又多了几分。
此举深入浅出,从船模的颠覆性改造中,加强了战船在恶劣天气下的稳定性跟速度。
看似只是小变化,实则已跨越近百年的变革。
柳传几乎可以想象得到,盆中的船模若是等比例扩大一千倍,就能成为一艘重心稳定的战船,远胜魏吴二国的水师战船。
他本来骄傲自满愈柳氏造船业占据辽东近一半的产能,自以为控制命脉。直到瞧见公孙修所造的海船,柳传才明白过来,若是他不把这个机会交给柳氏,而是选择由官府制造,或者再选择另一个豪族造船,不出二十年的光景,柳氏造船厂倒退近百年,很有可能成为无人问津的破船坞。
他战战兢兢的跪在公孙修面前,重重地磕了个头,钦佩道:“小人愿举族上下一心,为王上造船。”
“孤赐你为沓渚侯,为燕国大造海船,今后可为重臣,需看你的努力。”
公孙修心想直到这一刻,柳传才放下了心中的傲气,听他如此说来,心下暗喜:“柳氏既已归心,今后柳氏船坞,便可跟燕国自备的船坞合二为一,共同造船。柳氏船坞,也几乎跟收归国有没什么区别。”
柳氏拥有现成的船坞船厂,就不需要自己再耗费心力去扩建船坞,目前来说给燕国省下的是巨大的人力物力。公孙修暗暗想到:“现在魏主新丧,魏国暂时陷入了动荡,曹爽跟司马懿之间的尔虞我诈能拖上几年,我若是不趁机发展军备,等他下一次进攻辽东,就没那么容易对付了。”
柳传大喜,兄弟二人再拜一次。
龙骨图纸的设计是全新的概念,用于稳定海船在海上时的稳定性,很可惜他只懂得这一点,剩下的就要交给经验丰富的船匠了。
关于这方面,他是很相信中国古人的智慧。
任何事物的起源,再到发展,直到登临顶峰,其实关键在于最初的起源,只要创新的事物完成了从零到一的划时代诞生,再从一到一百的顶峰,剩下的就是不断的进行升级改造。
这就比如从物理学界从公元1643年出生的牛顿到公元1905年爱因斯坦的“奇迹之年”,中间隔了二百六十二年,从牛顿到二十一世纪则接近四百年的时间。
毕竟过去了四百年的时间,牛顿的理论有了后人的发扬光大、纠正错误、删繁补充、验证真伪,最后在每一代付出心血的物理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构建了如今的现代科学。
假设把牛顿从十七世纪带到二十一世纪,虽说是万有引力、光学、微积分的三大领域大神,跟现代社会下的物理学家相比,或许显得稍逊,甚至大学生、博士都显得比他专业,毕竟人类已经历经四百年时间发展并延伸了多个细分领域。
可这并不妨碍牛顿的伟大之处,假设世界上没有牛顿,人类会晚多少年发现三大定律也不好说。
比起时代的发展,敲响一个时代开始的钟声,撒下足以长出参天大树的种子,先驱者显得更加惊世绝伦。
综上所述,公孙修也并不认为自己比古人聪明,相反自己只是提供新颖观点的推波助澜者而已,后面的延伸和创造都需要古人的智慧。
柳传得了图纸,欣喜若狂,竟一夜未眠,跟二弟柳志研究。
次日天明,召集庄园内拥有二十年造船经验的船匠都过来秘密商讨研发海船一事。
公孙修在柳志的陪同下,更加深入的了解造船业的秘辛。
中国古代造船用到的木材繁多,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优中选优。并根据木材不同的特点和性能用在船舶不同的部位。其中多采用杉木、松木、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