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最神奇的就是黑釉,窑温在1280度左右时,烧制出来的就是黑釉。
温度至1290度左右,釉面由原来的黑色趋向紫色,俗称酱釉;
温度至1300度左右,开始由紫色变红褐色或红色。
窑变色是南北诸窑场所常见的,定窑烧成为氧化焰,黑定、紫定、红定几个色段,都是在几个温度阶段之下烧制成功的,分辨起来有时容易混淆……
在那个没有红外测温仪的年代,想象一下把握火候的难度,就知道有多难做到了。
这就特别考验窑工师傅,如果是随随便便烧柴火,就可以烧成的话,根本就烧制不出来想要的釉色。
更何况,传世的这些定窑孩儿枕,就算是在当时,级别也是最高的一种瓷器,烧制起来自然不简单。
现代定窑烧制技术,已经被人研究了个透彻。
陈文哲只要在他了解的烧成温度的基础之上,小心把控,就可以加大烧成几率,甚至是一次烧成。
不用调制太多釉色,只要上同一种釉料,就可以通过控制温度,烧制出不同釉色的瓷器,这是一种全新体验。
而等这一批瓷枕出窑,陈文哲的心情就轻松下来。
只要懂得工艺,加上合适的材料,复烧出一批宋代瓷枕,还是不难的。
只不过,他烧制的定窑器,还没有达到极限。
要知道,定窑瓷器可不止是孩儿枕,其中特殊的品种可不少。
要想彷制精品定窑瓷,就不能不清楚定窑器的传世真品。
而定窑器传世真品最多的,就出自两处佛塔地宫。
舍利瘗藏(yì g,指殉葬品)在唐代已经成为上自帝王,下至庶民百姓,都在竭尽资财施舍以求供养的盛大活动。
中古时代的佛教中的竭财充施之物,并非是泉币金银之类。
而往往是一些,代表当时最高工艺水准的珍贵物品。
定州静志寺和静众院,是两座佛塔地宫中最引人注目者。
因为这两处地方,都有成批出土的定瓷。
其中静志寺有115件,净众院有55件。
种类丰富且多精品,而且其中的精品,在两座地宫所藏器物中占据多数。
古人的信仰已经远逝,而一代代人依托信仰,而创造的艺术品,却留存至今。
这对今人而言,不可不谓不是幸事!
定窑瓷器流传到现在,历经一千多年,能够完好无损保存下来,是多么难得?
如果不是藏在佛塔地宫之中,传世之物能完好保存一千年?
现在陈文哲想要彷制定窑珍品瓷器,静志寺地宫出土的这一批,就是最好的模彷对象,因为它们实在是很特别!
其他不说,就说里面出土的盖碗,就很不简单。
之前说过一只定窑白瓷大碗,那一件可是拍出了一亿多的天价。
而这一只,能够被藏在佛塔地宫之中,随侍佛祖,肯定更加不简单。
这是一只静志寺地宫出土的,北宋白釉蒂纽喇叭口盖碗。
它通高13.9厘米,口径16.7厘米,足径9.5厘米。
碗盖为盔式,盖顶堆塑蒂钮,钮周刻花形钮座,盖面为两重覆莲纹。
碗敞口深腹、大圈足稍外撇,素面无纹。
胎质白细坚硬,釉色白中微泛黄,盖内沿及碗口、圈足露胎。
这样一只定窑白瓷盖碗,怎么看都是精品中的精品。
就算他不如之前那件一亿多的宫碗之前,这么一只盖碗要是上拍,怎么也得拍个五六千万吧?
它之所以值钱,肯定是因为定窑的名气。
在唐代以前,我国瓷器一直是以南方越窑为代表的青釉瓷为主。
北方的发展较晚,北朝时洛阳地区出土的青瓷,都还是南方的输入品。
到了隋唐之际,北方白釉瓷兴起。
这使的我国在世界上,成为最早拥有白釉瓷的国家之同时,也打破宇内青瓷一统天下的格局。
由此形成了陶瓷史上,所谓的“南青北白”二大体系。
而白釉瓷中最着名者,是为定瓷。
唐代陆羽在里,从盛茶之器的角度评瓷,说越州青瓷上,邢州白瓷次之。
由此可知,在当时南北青白二系瓷器,已呈互为争胜的局面。
邢州白瓷即邢窑白釉瓷,是白瓷中最早出名的窑系。
定瓷是在继承邢窑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