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这边在皇宫当中给所有皇天队的队员们进行着赛前动员,虽说今天赵祯是不用上早朝的,但是这宫内太监、侍卫们倒是忙的不可开交。
这蹴鞠大赛是公开比赛,意味着皇帝是要出宫出行的,这阵仗排场肯定是需要的,虽说跟以往带许多人比起来这次一切从简,除了赵祯选择的官员之外,侍卫也会带的比较少,但是那毕竟是进到鸟巢体育场内的人员,要知道,等到比赛开始后,说不定这军队会将鸟巢体育场给围个水泄不通,就是为了保证皇帝的人身安全。
古代虽然技术落后,但在皇帝的出行上毫不含糊。宋朝皇帝的主要出行工具有辂、辇、舆、车等,对于排场这种东西,在封建社会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了。
首先,宋朝皇帝出行最别致的一个交通工具就是辂,这个字和“路”同音,所以有时也写做“路”。在周朝,就有王之五路的说法,“一曰玉路、二曰金路、三曰象路、四曰革辂、五曰木路”,在周朝之后的秦汉、魏晋、隋唐,辂就逐渐成为了皇帝出行的主要工具。以此为中心也衍生出了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和大辂,据记载宋朝皇帝出行就时常乘坐玉辂,“玉辂,自唐显庆中传之,至宋曰显庆辂,亲 郊则乘之”。 金辂乃是正宗土豪金坐骑,宋朝明确规定了金辂的样式:“朱质,饰以金涂银;左右建太常、大旗及轮衣、络带等,色皆以黄;龙旗九斿,如《周官》金辂建大旗之制;驾马以騧,饰樊缨五采九就”在史籍中同样有许多宋朝皇帝乘坐金辂的记载,比如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月宋真宗东封泰山时,“乘金辂,备法驾,至山门”。
除了金辂、玉辂之外,象辂、革辂、木辂也时常出现在皇帝的屁股下面,毕竟每个皇帝小金库里的钱有多有少。有的皇帝例如宋徽宗,腰包不是很鼓,就常坐革辂、木辂,也可能是因为宋徽宗走得路比较多,金辂太笨重。
除了辂之外宋朝皇帝出行的第二大类交通工具就是“辇”,这个辇并不像前面那个辂那么少见,而这个辇的历史却同样悠久。相传在夏朝的时候就已经有辇这个东西了,说夏桀“十三年,迁于河南,初作辇”,在这个时期辇是一种利用人力拉着走的车子,是有轮子的,有点类似于我们熟悉的黄包车,也没有窗户啥的。到了秦朝,皇上坐这东西就有点不舒服了,毕竟路不平,索性去掉轮子,用人挽拉而行,一下子舒服了许多。皇帝乘坐的辇,我们只介绍一种比较典型的,就是唐朝发明的芳亭辇。这种辇到了宋朝被列为皇帝专用辇,“红罗绣鹅帘,内设御座等褥,长竿四,饰以金涂铜螭首”,极为奢华。除此之外还有逍遥辇、太平辇、凤辇等等,各有各的特色,也各有各的用途。
第三种交通工具——舆,舆有一个其他工具无法比拟的优势,那就是小巧,有一种小舆小巧的可以在宫殿间穿行,极为方便。同时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也有銮舆、金舆,这个舆和后面我们后面介绍的车,是史籍中提到频率最高的两种交通工具,在宋朝皇帝去世以后,载神像或者是神位的就是一种彩舆。史记记载每当安放神像或者神位时,“必太史择时日,教坊集声乐,有司具礼仪,奉彩舆而安置之焉”,除此之外还有行漏舆、十二神舆、交龙钲舆、交龙鼓舆、钟楼舆和鼓楼舆等等。
最后便是车,古代的车都是以马、牛等牲畜牵引,黄帝时代就出现了车“黄帝作车,引重致远”。
说到这里,就要看看今日的主角,赵祯皇帝了,北宋最为出名的画作之一,名叫《大驾卤簿图书》,这描写的就是赵祯一次出行时候声势浩大的场景。这“卤”在古代是“橹”的通假字,是“大盾”的意思,从盾的防御功能引申为保护帝王车架的卫队之意。这“簿”则是测簿的意思,意为把这些防卫以及车架次第记录书写在簿籍上。所以“卤簿”合起来就是皇帝出行时“车架次第”和保卫的规模、数量、登记的制度规定。
宋代,按照皇帝出行活动重要性,卤簿规格分为大驾、法驾、小驾、黄麾仗四个等级。其中大驾卤簿用于最重要的场合——祭祀、籍田、荐献玉清照应景灵宫等典礼。祭祀、籍田是皇帝祭祀天地的仪式,用来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荐献玉清照应景灵宫则是去祭祀供奉在哪里的玉皇、赵氏先祖等神明和祖宗。史载“宋初,大驾用一万一千二百二十二人。宣和,增用二万六十一人”,所谓大驾光临,亦源于此。卤簿图中虽人物众多,但人员均严格按照礼制规定来排列队形,谁在前谁在后,谁在左谁在右都有明文规定,他们的着装、手中执掌的各色旗帜、兵仗,都要按规定行事,甚至连他们骑乘的马匹品种、毛色、装束都有规定。整个仪仗队规模浩大,以皇帝坐的玉辂为中心,前后对称地配备12个仪仗队,车驾齐整、阵仗鲜亮、旌旗飘扬、鼓乐齐鸣,多而不乱,庞而不杂,鲜明地体现了皇权的神圣不可冒犯和极致尊崇的地位。
整个仪仗队的组成除了皇帝车辇之外,还有文武官员、各色随从、禁军护卫、乐队等,动物则有象、牛、马等。据统计,这幅图共绘人物5481个, 辂、辇、舆等车辆共计35种58乘,马2873匹、牛36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