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仪卫志》记载,由开封令、开封牧、太常卿、司徒、御史大夫、兵部尚书居前,称之为“六引”。不过画卷中仅有司徒、御史大夫、兵部尚书“三引”。在六引的后面是金吾纛槊。金吾大将军二人,分左右,各有二人执槊骑从,自龙旗以前检校;大旗之后是负责清场巡视的“清游队”,其成员持弓弩和槊。紧随其后的是执朱雀旗、持槊和弓弩的朱雀队。一人执朱雀旗,引、夹皆二人,金吾卫折冲都尉一人主之,领四十人,二十人持槊,四人持弩,十六人带弓箭,又二人持“矛暴”槊,皆佩横刀。随后是十二面龙旗:风伯、雨师旗各一面,雷公、电母旗各一,木、火、土、金、水星旗各一面,左、右摄提旗各一面,北斗旗一面。车队包括指南车、记里鼓车、白鹭车、鸾旗车、辟恶车、皮轩车等。每辆车均由四匹马牵引,有驾士十四人、匠人一名。至此,导驾仪仗结束,后接引驾仪仗。另有指南车和鼓车。指南车,中国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一种装置,利用齿轮传动来指明方向的一种简单机械装置。不论车子转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终指向指南车出发时设置木人指示的方向。记里鼓车,中国古代用来记录车辆行过距离的马车,构造与指南车相似,车有上下两层,每层各有木制机械人,手执木槌,下层木人打鼓,车每行一里路,敲鼓一下,上层机械人敲打铃铛,车每行十里,敲打铃铛一次。白鹭车,载乐队的车子。赤质,上施层楼,四角金龙,皂顶及绯络带,并绣飞鹭,衔旒苏羽葆。楼上有翔鷺栖乌,或為鵠形。鸾旗车,天子仪仗中载有鸾旗的前导车。赤质,曲壁,上载赤旗,绣鸾鸟。
宋太宗曾命人绘制了3幅《
卤簿图》,藏于秘阁。为便于官吏将士演练,宋仁宗时,宋绶重新制定大驾卤簿,本图即是在宋绶《图记》基础上完成的。是研究宋代舆服、仪仗、兵器、乐器等制度的形象资料。南宋灭亡之后,此图流藏于元朝大都,元朝皇帝的祭祀大典礼仪就是参酌此图而行。
崇德车,又称辟恶车,用以祓除不祥。太卜令一人,居辟恶车,服如佽飞,执弓箭。
、象6只,旌、旗、旃(zhān,古代的一种赤色曲柄旗)、纛(dào,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90杆,乐器1701件,兵仗1548件,甲士494骑,各色依仗497种。从中可以想见当时帝王出行时气势恢宏的场面。
宋仁宗天圣武年(1027)十一月癸丑,到了三年一次的南郊祀天的日子,仁宗皇帝乘坐玉辂,亲率规模庞大的祭祀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南郊进发,只见仪仗队伍中车架齐整、旌旗飘扬、鼓乐齐鸣,皇帝心里十分舒畅。由于历代卤簿制度各不相同,且花样繁多又十分复杂,于是仁宗不时向身边陪乘的翰林学士宋绶询问各色仪仗的典故,宋绶是这次南郊的礼仪使,所以对答如流,且一一辩明各色器物的用途,皇帝听后不住点头,命宋绶日后编撰一部《卤簿图记》呈上以备查阅。于是宋绶编定了《卤簿图记》十卷,这也成为了以后皇帝出行排列卤簿的典章规范。
引驾仪仗前导是由十二排分别手执横刀、弓箭,相隔排列的骑兵组成的卫队,称之为“引驾十二重”。尾随其后的是一支庞大的鼓吹乐队,乐队前有两名鼓吹令负责指挥演奏。乐队的乐器以各种鼓为主,主要有鼓、大鼓、铙鼓、节鼓、小鼓、羽葆鼓等,还有吹奏乐器笛、箫、笳、长鸣和中鸣、大横吹、筚篥等以及金钲等打击乐器,整支乐队由近千人组成。金吾细仗。青龙旗、白虎旗左右各一。五岳神旗五,分前、中、后、左、右,为三列;五方神旗五,陈列亦如之。五方龙旗二十五,相间为五队,每队赤前、黄中、黑后、青左、白右,五方凤旗二十五,陈列亦如之。五岳旗在左,五方旗在右;五龙旗在左,五凤旗在右。四渎旗,江、淮在左,河、济在右。引驾仪仗的后面才是皇帝乘坐的玉辂,也是整支仪仗队的核心,警卫极其森严。玉辂由太仆卿驾驭,前后有数十位驾士簇拥,分左右,充禁卫,围子八重:崇政殿亲从围子二百人,为第一重;御龙直二百五十人,为第二重;崇政殿亲从外围子二百五十人,为第三重;御龙直、骨朵子直二百五十人,为第四重;御龙弓箭直二百五十人,为第五重;御龙弩直二百五十人,为第六重;禁卫天武二百五十人,为第七重;都下亲从围子三百人,为第八重。
捧日,天武,龙卫和神卫是禁军的精锐部队,是禁兵中的上兵,通称上四军。
天武约拦二百人,在禁卫围子外,编排禁卫行子二十一人,快行五十九人,管押相视御龙四直八人,照管行子御龙四直二十四人,天武六人,禁卫内拦前崇政殿亲从三十二人。禁兵配备有弓、箭、刀等兵器,随时准备应付突发的情况。跟在禁兵后面的是由孔雀扇、小团扇、方扇、黄麾、绛麾、玄武幢等组成的仪仗。皇帝的车驾后面还有一支“后部鼓吹”乐队,乐队配置的乐器与玉辂前的鼓吹乐队差不多,只是规模相对较小,但也有数百人之多。紧随“后部鼓吹”之后的是皇帝专用的各种车驾,其中包括方辇、小辇、腰辇、金辂、象辂、革辂、五副辂、耕根车、安车、四望车、羊车、属车、黄钺车、豹尾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