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不玩禁,爱咋咋地吧,家里的作坊酒楼全部都停了下来。
李跃已经计划好了,书院从新年后就要收取学费和餐费,反正家里一个个都是大户人家。
不止李跃,几个亲近李家的都停了家里的生意,其实撤干净也好,重视不到商业的价值他一直努力交税的确没啥成果。
撤退的不止是当官的,一些原本跟风做起来喝汤的商贾也都停了下来的,整个长安城明显萧瑟了不少。
“老夫是真的都关了,大夫就不要一直看着我了。”一下朝就人冲着御史嚷嚷。
魏征最近很是烦恼,所谓杀人父母,断人财路,他这一出的确断了这些人赚钱的美梦。
但魏征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做的9也没有错,怎么影响会这么大?
魏征去书院找了李跃两次,但每次都看不到人。
无奈下魏征选择了来书院蹲点,李跃正在作坊里抡着大锤,水泥作坊本来就是计划内要拆除的,最近人手不够,李跃这个副院长也亲自跑了出来。
老实说,李跃也看见了魏征,而且让当朝的一位大员等他抡锤并不是什么好事,但李跃却觉得这样似乎没什么不行。
“魏大人今日怎么有空来我这小作坊?我这可是奉旨拆除,魏大人来此不知有何指教?”
李跃擦了擦汗水躬身施礼,话语之中却对这个不理解他的家伙没有丝毫的恭敬,他实在对于这种喜欢片面看事物的人没有啥好感。
“少卿这是哪里话,只是一招过河拆桥就让整个御史台焦头烂额,哪里有什么见教可言。”魏征苦着脸,强行让自己看起来不像上门找茬的一样。
李跃卸掉大锤,吩咐人给上了一壶凉茶,引着魏征去一旁的凉亭坐下。
茶水还没满上,魏征便质问了起来,“李跃,你打算一直这样吗,全长安的商贾因为你而吓得不敢做生意,就连平康坊都冷清了起来。你本就有钱,这次走了也是无所谓的事,难道你就不能为我大唐百姓想一下吗?难道说在你的眼里只有钱没有百姓?”
听到这话李跃就不乐意了,“魏大人,说话要将事实讲证据,我要是爱钱何必这么费尽心思的贴补书院,我要是爱钱那之前的突厥流民我完全可以不管。更何况我带头遵守了朝廷的制度,朝堂上既然认为商贾不体面,是一群偷鸡倒灶之辈,我现在遵守纪律难不成这事情难道也被魏大人反感了?”
魏征知道李跃把赚回来的钱都给了书院和周边的百姓,要是真把李跃逼急了,他只怕会把书院这个大型托儿所给关了都是有可能的。
他不想把事情闹大,只能无奈道:“李跃,我知你心里有气,但商贾横行的确会影响到我大唐百姓。”
李跃坐在一边淡淡道:“魏大人常言道,恭俭不如孝文,而功烈过之矣。当年经济差,也没有税收,为什么?还不是因为老百姓们经过隋末的战乱,人口大量减少,农田大量荒芜,国家财政非常困难,社会不安定因素还有很多,不种地。没有吃的,为了活命就去抢,你要问为啥不种地。因为没地可种,所以当时的社会治安很混乱,官员们很头疼,到后来太上皇颁布实行均田制,这个问题算是部分解决了。”
“但虽然太上皇在位的时候,实行了一些恢复生产的措施和政策,但是由于当时统一战争还没有结束,统治集团内部也并不是十分安定。所以政策虽然实行了,效果并不是很好。”
“等到陛下信心满满的接过摊子,却发现是一个烂摊子。一年不赚钱不说,还要赔不少钱,当然陛下不是常人,他有着高度责任感,虽然对于这么个摊子虽然很无奈,但是既然接手了,也在三年之内将其转亏为盈。后来的事魏大人应该比我清楚吧?”
“不错!”魏征点点头,“自渭水之盟后,此事便成了陛下的心事,朝廷也多次颁布均田令,规定比前朝更详细。丁男和18岁以上的中男授永业田20亩,口分亩80亩;老男、笃疾、废疾各授口分田40亩;工商业者减丁男之半,寡妻妾各授口分田30亩;如上述人为户主,则减丁男之半授田。年老时要收回五十亩口分田,身死时口分田全部要由政府收回,另行分配;还取消了耕牛授田。”
李跃跟着应和,“魏大人说的不错,我若是没有记错,与之一并颁布的还有不准土地买卖,执行有授有还。此举的确大幅度帮助大唐度过了最初的三年时期,但魏大人是否可曾想过此举的弊端?”
“弊端?”魏征很是吃惊,几百年来数个朝廷的文人研究出来的东西李跃直接来了一句不行,虽然魏征很想说李跃又出言不逊,但最终还是忍了下来,“敢问雍候,这里可有何说法?”
李跃闻言笑道:“所谓制度都是利益的分配法则,随着时代发展,环境变了,制度也理应顺应潮流而发生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