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个万一,那可怎么办呢?
都说人各有命,老四要是命不该绝总能转危为安,哪用得着他去帮忙?
……
宜妃连信纸都拿不稳,看到中间差点厥过去,直到康熙说已经安全了,没事的,她才安心些许。可还是怕,这天还热着一个闹不好伤口就会溃烂,跟着人还要烧起来,问题一串儿一串儿的,哪里就只是皮外伤的问题?
宜妃就是干着急,在屋里来回踱步,走了好几圈才想起来要不要给宁楚克报个信。
想想还是别说了,别让她跟着心慌意乱,她还要照看七斤。
眼下只盼皇上赶紧回京,赶紧把老九带回来。
老九啊,那是她的命根子!
当时的情况的确比宜妃预想的严重多了,那伤口很是狰狞,索性有太医随行,赶紧清洗了伤口上了药,处理伤口的时候也没忘记吩咐底下煎药来,一大碗药汤灌下去他的情况虽然没有明显好转,也没继续恶化下去。
老四在那屋守到他度过危险,实在撑不住了才让其他兄弟劝回去眯了一会儿。
胤禟有些发热,太医处理得当很快又退下来。康熙问说情况如何,太医满是迟疑,回说伤口迟早能好,比起这个,他受伤的部位比较微妙,太靠近命根子,往后有没有影响难说。
康熙给宜妃写信的时候避重就轻,写他伤着腹部,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擦着命根子……赶上天气热,出去行猎本来就容易流汗,大家穿的都不多,那点布料根本不顶事。
第65章 巧合
康熙在给宜妃的传书里说这就回京, 让耐心等着,其实回来这一路还是用了点时间。期间, 康熙数次请太医入皇帐, 这般行径让人忍不住胡思乱想。
那大家伙的确厉害,打死之后都废了老大力气才抬回来, 听说老九挨了它两爪子, 那不就是皮外伤?别说挨两爪子,哪怕缺胳膊断腿儿也不致命, 这种伤只能好生处理仔细将养,有什么值得商谈?
疑惑不是一两个人有, 多数人也就是闷着好奇, 也有人私下嘀咕两句, 唯独老四,作为被救下的一方,他心里十分愧疚, 觉得是自己招来的事,反而叫九弟伤得如此严重。
当时的情况, 胤禟是能躲开的,他挂记着兄弟,没顾得上自己。
从胤禟被送回营地, 老四每天都要守他好一阵子,得空就去看看,向太医询问伤情……他时常想起当时的情形,也会想起老九平素的做派。他是有些不着调, 时常叫皇阿玛大为恼火,心却不坏。他又是潇洒一日算一日的个性,对朝事并不上心,也看不出有多大的野心和抱负,就是爱玩爱享乐一些……
早先觉得,他并不是没有天分,样样事情都做不好委实有些不争气。又觉得胤禟宠福晋太过,有些不讲规矩。
没说什么是因为轮不到自己来说,又不是一个额娘生的,打小也没玩在一起,他没立场找上门去讨人嫌。甭管怎么说上头还有皇阿玛,皇阿玛都不管他,做兄弟的能怎么着?
胤禛这个人,看似沉稳,其实性子比较偏激,他是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典型。
先前看老九一身毛病,经此一事,再让他说,胤禟也没什么不好,心思正,平素也挺有分寸,就缺了点鸿鹄之志……可个人有个人的追求和活法,这无妨。
胤禟怎么都想不到,自他负伤以来,形象一日比一日光辉,在老四心里已经不能更积极正面了。
因为担心他的伤情,老四反复请教随行的太医,太医支支吾吾说不明白,再追问下去他就往康熙身上推:“皇上下了令,不让臣宣扬九贝勒伤情,四贝勒要想知道就问皇上去吧。”
胤禛当真去求见康熙,到御前干脆点明正题:“九弟到底是个什么情况,请皇阿玛告知儿臣。”
对别人,康熙有所保留,老四问起来,他叹口气,接着就照实说了。
“老九这伤,说轻则轻,说重则重。”
只这么说,胤禛没听明白,康熙就点了两句:“外伤养些时候便无大碍,就怕伤在那处,有碍子嗣。”
“您是说九弟他……”
话到嘴边,胤禛说不出口,康熙心情沉重的点点头:“太医说有那个趋势,这事朕只说给你听,听过不得外传。”
这次的事让康熙深感无力,哪怕是人间帝王,总归有办不成的事,也有懊恼以及沮丧的时候,早先他是嫌老九烦人,可那就是随口抱怨一声,要说起来,胤禟品行挺好的,也是个有孝心的好孩子,看看这次的事,他和老四不算亲厚,关键时刻却能伸出援手……他没白读四书。
多好的孩子,却有绝嗣的风险,偏偏这种病症不是说治就能治的,太医也没主意,建议先把重点放在皮外伤,等回京再请太医院上下会诊。
但凡太医院这么推脱,就代表丁点把握也没有,类似的话康熙听过不止一次了,他心里有数。这要是风寒感冒骨折脱臼之类,还能威胁说有个万一提头来见,他这种情况,康熙没给太医太大压力,怕适得其反,就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