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特晏斯将军的战术是成功的。“俾斯麦”号在3时06分转向逃脱,而当英国人发现这一点时,却已经是3时40分了。原因则是:长时间的跟踪使得重巡洋舰上的雷达勤务人员在无意中形成了一种惯例——他们并不一直盯着枯燥的屏幕,而是隔一段时间再去观察一下——正是这一人为的漏洞给德国战列舰创造了更多的逃跑时间。
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威克-沃克少将顿时大惊。由于错误地判断了吕特晏斯的行动,认为德国战舰将会驶往公海与油船汇合,他便立刻命令麾下的两艘重型巡洋舰和里奇上校的“威尔士亲王”号分头寻找,各自驶向西方、西南方和南方三点,力图找到“俾斯麦”号。
英国搜索的方向在根本上就是不正确的,与德国战列舰的航向背道而驰,因此不可能有任何收获。
焦头烂额的托维上将已经什么话都说不出了,他此时的心情,恐怕只能用“冰点”来比喻。
前几天,地中海方面的局势进一步恶化了。随着德军攻势的愈发猛烈,英国负责支援克里特岛守军的海军舰队遭到猛烈轰炸,4艘战列舰——“勇士”号、“伊丽莎白女王”号、“巴勒姆”号和“决心”号均被俯冲轰炸机炸伤;3艘轻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被炸沉,受伤的则更多。
而岛上的4万名英国和希腊守军在不到两万名德国伞兵和山地战士兵的攻击下节节败退,颓势日现。有传闻说,伦敦方面已经开始讨论守军司令弗莱伯格的建议,受命地中海舰队司令安德鲁·坎宁安上将组织一次“敦刻尔克式的大撤退”。
如果传闻是真的,那就表示英国人丢掉了在东地中海的最后一个桥头堡,大不列颠用来拱卫苏伊士运河的防线,只剩下了坎宁安的地中海舰队、阿奇博德·维韦尔将军的地面部队——在隆美尔的进攻下正岌岌可危,以及利比亚和埃及交界处的戈壁沙漠。而埃及人是不可靠的,他们的“法老”和将军为了能使自己的国家真正地从英国人手中获得独立,正在开罗翘首以盼,希望能早日看到德国战车行进时扬起的烟尘——对于在这数百年间饱受英国佬欺凌和奴役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来说,德国人就是他们的解放者。
在这样严峻的时刻,伦敦需要胜利,托维上将更需要胜利。原本他的主力舰队将在26日中午时分与“俾斯麦”号遭遇,并对其发动全面打击,可恨的是,吕特晏斯的金蝉脱壳使这一胜利的希望变得更为渺茫了。
本土舰队的参谋们此时也像他们的主将那样一筹莫展。即使冷静地坐下来,仔细地分析当前的现状,他们也很难从海图上找到什么有用的线索。倘若“俾斯麦”号在丹麦海峡所遭受的创伤并不严重,那她就有可能深入大西洋执行原定计划;反之,她就会从丹麦海峡、挪威海之类的地方返回德国,或者,直接驶向法国——那里也有可以容纳她,并且进行修理的大型船坞。
这一切判断都在同一时刻指向完全不同的方位,南方、东北方,还有东南方,任何一个选择性错误都会葬送整个追击行动。
然而,一个在德、英双方所有人意料之外的诡异变故,竟使这场战役的天平再次发生了倾斜。
5月25日6时前后,正如无头苍蝇一样在茫茫大洋上搜寻德国战舰的“萨福克”号依照威克-沃克少将的命令,用雷达对四周海域进行全方位照射——结果则是一无所获。事实上,德、英战舰的距离已经间隔相当遥远,英国雷达已经无法探测到德国战舰的信号。
但这次照射却在“俾斯麦”号所装备的Timor雷达告警器上得到了清晰的反映。德国人的仪器十分优秀,遗憾的是,它过于灵敏了,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反倒成了最大的祸害。
坚守在雷达室的士兵不敢大意,立即将这一发现向刚回到舰桥司令室的吕特晏斯进行了报告。如此的意外对司令室内的成员们都无异于一个沉重的打击——有可能英国人增派了新的巡洋舰,并且从其他的航道上发现了他们——总之,敌人依旧跟在“俾斯麦”号的身后。
在这样的情况下,吕特晏斯和林德曼尽管没有像众多部下一样产生悲观的情绪,但也作出了同样的判断,即他们尚未摆脱敌人的追击,和英国主力舰队的交战在很大程度上将无法避免。为了能在此之前将此次作战的详细情况告之海军指挥系统,以便为友舰和技术部门提供重要的实战资料,吕特晏斯将军决定打破无线电静默,向最近的海军西线海岸司令部发报——
“对方拥有高性能的雷达装置,有效作用范围在35000米以上,对我军在大西洋上的行动犹为不利。”
“舰队在丹麦海峡的浓雾中被敌人发现,并遭受跟踪;即使气候对我方有利,仍无法予以摆脱。”
“敌重型巡洋舰航速高于本舰,故而未能以最大速度与敌人脱离接触。目前,油料补给已不可能。”
“战斗在2000米至1000米左右的距离上进行,敌舰射击精确,显然已装备了新式的雷达测距仪。”
“约15分钟后,‘胡德’号在一次爆炸中被摧毁;本舰目标转向另一艘乔治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