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都督王平,作为一名长期跟随诸葛亮北伐的将领,一直活跃在北伐的战场之上。
街亭之战时,王平作为马谡的副将一同守街亭,马谡舍水上山,举动失宜,王平连连规劝马谡,马谡不听,被魏将张郃断了水源,随后马谡军惨遭大败,士卒离散。
唯有王平所领的千余人士兵鸣鼓自持,张郃怀疑王平有伏兵,不敢进攻。于是王平将诸营军士统一起来,率领他们平安归还。
建兴九年,诸葛亮围祁山,派遣王平驻守南围。司马懿率领大军攻诸葛亮,遣张郃进攻王平,王平坚守不动,张郃不能胜。
数次能够在关键时刻取得战果,王平在汉军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原本汉中都督的位置一直是属于魏延的,可诸葛亮去世后,杨仪和魏延闹得不可开交,若不是姜维从中调解,魏延早已人头落地,故而刘禅也不再用魏延镇守汉中。
这边给了王平一个机会,一个成为蜀汉李国以来最重要的重镇,汉中都督的机会。
如今,蜀汉天子刘禅下了圣旨,全面北伐,这是继诸葛亮六出祁山后的第七次举国北伐,王平早早地接到了姜维的军令,令他率汉中兵马作为羊攻部队,作出进逼长安的态势,从而牵制住长安的驻军,为雍州战场创造有利条件。
出汉中北伐中原,中间横亘这延绵不断的秦岭山脉,山脉之中有数条天然形成的山谷,从而形成了多条通道,其中最着名的,从西往东主要有四条通道。
第一条是陈仓道,这也是诸葛亮最喜欢走的通道,因为连接着雍州西部的大片土地,一直通往天水、陇西,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曾率军经陈仓道围攻陈仓,因魏军坚守,围攻二十余日未能破城。后诸葛亮用计引诱魏军出击,设伏兵斩杀魏将王双。
第二条是斜谷道,其南口名褒谷,北口名斜谷,因此而得名。斜谷道河谷深险,悬崖壁立,通行极为不易,历代多修栈道。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自统大军走祁山道,而命赵云率偏师出斜谷作为疑兵。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便是率大军出斜谷,与司马懿在五丈原相持。
第三条是骆谷道,其南口名傥谷,北口名骆谷,因此而得名。其道路最为盘旋曲折,行军不易,诸葛亮北伐从未曾走过。
第四条是子午道,又称为子午谷,即为第一次北伐前魏延建议的进军路线,从距离上来说是最短,但通行条件不易,比骆谷道还要难走,故而诸葛亮北伐也未曾考虑。
现在摆在王平面前的似乎有四条通道可以选择,可其实王平心里很清楚,要实现羊攻长安的目标,同时又能保障后勤供应不出大问题,那么他其实只有一条道可以选,那便是斜谷道。
因为斜谷道能够直逼关中平原,出斜谷道后,距离潼关很近,逼近潼关,长安必然震动,如此方可实现羊攻的战略目标。
当年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思想并不是直接越过秦岭进攻关中,五次北伐除一次出陈仓道,一次出斜谷道外,其余三次的用兵方向都在祁山。
例如初期战果最大的首次北伐,他就明确否决了魏延的“子午谷”方略,而是制定了统大军走祁山道先夺取陇西,然后自西向东,居高临下夺取关中的方略。
并且可以同时从汉中向北沿斜谷道、陈仓道进军,形成西、南两个方向夹击关中的有利态势。
第一、三、四次北伐都是出祁山,除第一次的街亭之败,其余两次都是大胜魏军。诸葛亮的战略很明确,就是先想办法立足陇西,然后对关中地区进行步步蚕食,逐步消耗魏国的军力。
而像魏延那种直接攻关中的方略是很难成功的,行军艰难,城池坚固且不说。就算侥幸攻下城池,若魏军大军来支援,又能坚守多久?
因为魏军从东面来支援很容易,而汉军从汉中支援关中则不易。很明显,诸葛亮的方略在当时的实际情况下是更有可能实现的。
故而姜维攻伐雍凉,从整体战略而言,依旧走的是诸葛亮定下的“自西向东,居高临下”的战略。王平对于这一战略在内心深处是极为认同的。
此次姜维要求王平羊攻长安,务必要把架势做足,作出一副一举夺取长安的态势,逼得长安守军不敢出击。
王平的麾下如今共有八万大军,其中还得留出至少两万,来防御上庸的魏军,尽管随着吴国北伐的节节胜利,魏国的上庸太守申耽应该只要精力都放在了救援荆州战场危局之上,一时半会当时无力攻击汉中,但王平总归不敢冒此奇险。
王平的麾下,原本有许多的将领,然而如今老将吴懿、廖化都已经去了雍州战场,如今还在汉中的将领中,王平较为器重的有如下几人:中典军、成阳亭侯胡济、前领军张翼,左将军句扶,护军蒋斌。
除了上述武将外,还有一位能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