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鸟巢体育场。
要让现在在场的这些百姓观众们接受新蹴鞠的规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当卢阳完成抢断发动反击的时候,他们一时间还没能明白场上的局势。
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宋代蹴鞠的规则,和足球还是有一些区别的。首先在形式上,就有用球门和不用球门两种方式。
用球门的蹴鞠比赛一般是单球门,大多在宫廷宴会时进行。这比此前的直接对抗后退了一步,但对踢准要求更高。筑球时在球场中央竖立两根高三丈的球杆,上部的球门直径约一尺,叫“风流眼”。衣服颜色不同的左右军(两队)分站两边,每队12或16人,分别称为球头、骁球、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
球头与队员的帽子亦稍有区别。比赛时鸣笛击鼓为号,左军队员先开球,互相颠球数次然后传给副队长,副队长颠数待球端正稳当,再传给队长,由队长将球踢向风流眼,过者为胜。右军得球亦如此。结束时按过球的多少决定胜负,胜者有赏,负方受罚,队长要吃鞭子,脸上涂白色粉末。
而不用球门的规则,这种踢法叫做白打。从一人场到十人场。“一人场”由参加者逐一轮流表演,称为“井轮”。除用足踢外,头、肩、臀、胸、腹、膝等部位均可接球。使球高起落下称为“飞弄”,使球起伏于身上称为“滚弄”。它以表演花样多少和技艺高低决定胜负。
二人以上至10人分别称为二人场、转花枝、流星赶月、小出尖、大出尖、落花流水、八仙过海、踢花心和全场,各有规定的踢球路线。用上身触球称为上截解数,膝以上部位触球称为中截解数,用小腿和脚踢称为下截解数。
宋代蹴鞠活动更为普及。宋代从皇宫内院到平民家庭,都以蹴鞠为乐。元代钱选所绘《宋太祖蹴鞠图》,便是描绘宋太祖赵匡胤与赵炅、赵普等人踢球的场面。市民也常常在御街和横街玩蹴鞠等:“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
“白打”不用球门属个人表演性活动,对球员控球能力有更高要求,除手外身体各部位均可触球,变换各种花样,先落地或违规者输。“筑球”是用球门的蹴鞠活动,从军中之戏演变而来。中间树立三丈高竹竿,上有“风流眼”,双方队员隔竿站立,参赛队员各12 人,因司职不同有不同称呼,双方以破过门多者为胜。由于宋代社会文化娱乐活动的繁荣,还出现了专门的蹴鞠表演团体,以“齐云社”最为著名,比西方类似团体早600 多年。
宋代从皇帝到士大夫、官僚阶层都将蹴鞠作为平日娱乐活动,宋太祖、太宗、徽宗及孝宗等都是蹴鞠运动热衷者。宋朝士大夫中,还有丁谓、高俅、李邦彦等著名蹴鞠人物。蹴鞠也成为宋朝接待外邦使臣的宴会助兴项目,成为一种礼仪文化。宋朝官方教坊司也有专门蹴鞠艺人,从事表演活动。
宋代民间也和前朝一样,深爱蹴鞠运动。随着经济文化娱乐活动发展,涌现出吴金脚、庞安常等民间蹴鞠代表人物,勾栏、瓦舍中还有许多不知名的优秀蹴鞠艺人,在清明、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中,蹴鞠表演也是普遍流行的娱乐项目。宋朝蹴鞠运动兴盛,也影响了周边国家及民族政权,金朝有专门从事蹴鞠表演的教坊人员,在金代出土文物中,也有以蹴鞠为内容的铜镜等。
从这些可以看出,其实和足球规则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而今天又是第一场比赛,所以大部分观众还是听得个云里雾里,这还要多亏折克行、苏轼苏辙三位解说员了,在解说比赛局势的同时,还要针对这个新蹴鞠和老蹴鞠的区别做出解释。
不过,不管规则怎么变,只要取得进球,大家都是可以看得明白的。
在场的所有观众,在比赛开始前,都觉得今天的这场比赛,会是一个一边倒的局势,自然是王达的皇天队压着陈晨的草根队来打。而事实上,从开场之后的局势来看,一切也确实是这么发展的。就算是王一,这个皇天队的核心队员没有上场,但是皇天队的整体实力还是在草根队之上,从比赛一开始,就完全占据了场上的主动权。现在肯定是没有统计面板的,其实这上半场到现在的四十分钟时间里,皇天队的控球时间已经战术了半小时之多,足以见得整个上半场比赛都是在皇天队的掌控之中的。而在射门次数方面,草根队只有可怜的两三次攻门,而皇天队的攻门次数两个手都已经数不过来了,毫无疑问,皇天队的进攻给草根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完全是在压制着草根队,那蹴鞠也是一直在草根队的半场被传来传去。然而,观众们可能会对皇天队开场以来的气势和展现出来的水平拍手叫好。但是陆垚、曹诱、潘文等内行人,倒是看得出来,陈晨的草根队开场到现在,虽然说局面上看着不算很有优势,但是实际上两个队伍要说平分秋色也差不多。
别看皇天队一直控制着场上比赛的节奏,射门次数也很多,但是他们却一直没有能够取得进球。并且,每一次皇天队的进攻,都要设计很多的战术花样和传球路线,想要突破草根队铜墙铁壁般的防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皇天队的体力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