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下里的村子都铺上了石板路,草屋都被推倒重建成砖房,整个驿下里和曾牧到任之前,完全是两个样子。
如今曾牧不在驿下里,负责驿下里日常事务的是原来驿下里的一名土着保长。
李炎饶有兴致的看着一座二层小楼问道:“这是什么地方?”
姜仲是一名土着的保长,因为做事勤恳,在曾牧不在驿下里的时候,负责暂时管理驿下里的日常事务。
建宁王来之前没有任何通知,前一天才突然通知姜仲要来驿下里参观。
姜仲手忙脚乱的,只是打扫了村子里的卫生,就等到了建宁王的车队。
姜仲小心翼翼的迎接了建宁王进入驿下里,不过这位总管陇右的亲王,比起姜仲见过的县令还没架子,只是时不时询问姜仲一些问题。
姜仲立刻说道:“郡王殿下,这是学校。”
“学校?”
李炎看着这座两层小楼,楼前还有一个小型的运动场,没想到这驿下里竟然能办学校?
一路上不少的村子都有学习班,不过那也仅仅是扫盲识字的学习班,也就是一间茅草屋子,一些桌椅板凳加一块黑板,玩家里长利用农闲的时候教点简单的东西。
但是像驿下里这么大规模的学校,李炎看了这么多村子,还是第一次见到。
“平日里是谁负责教学?”李炎问道。
姜仲说道:“是徐夫子。”
徐夫子?在随行人员中的杨炎非常的疑惑,他来了陇右也有一段时间,能称之为夫子的,应该都是饱学鸿儒之士,可是没听说过陇右有姓徐的望族啊。
大唐虽然吸取了魏晋的教训,为了打破学术在豪门的问题,在长安建立了太学,也在全国建造了学校。
但是两京太学只能容纳全国的优秀学生读书,光是两京的学子就挤占了太学的大部分名额。
地方的学校从武周朝开始,就在不断的被地方官府废弃。
所以如今陇右各地依然是家学族学盛行,官学萎靡不振。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各地方财政随着土地兼并不断的恶化,逐渐承担不起办学等花钱的社会职能,逐渐导致官学被荒废。
如今陇右的情况就是如此,除了几个大家族的族学之外,普通小康之家的子弟根本无从进学。
杨炎能够出仕河西节度府,也是因为杨家是武威的望族的缘故。
姜仲回复道:“徐夫子是曾里长请来的夫子,也是殿下牙兵出身。”
这下子李炎明白了,这个驿下里的里长真是个机灵的人物,竟然请了一名玩家来教授领地百姓。
不一会儿,徐雷从学校里出来,对着李炎行礼。
李炎微微点头,带着众人进了学校。
四方形的教室里,放着课桌和椅子,墙上挂着黑板,这和李炎印象中的学校差不多。
徐雷已经写了半个黑板的板书了,看样子是刚刚中断了教学跑出来的。
李炎对着徐雷说道:“徐夫子继续上课吧,本王在边上旁听就行了。”
徐雷彷佛是被校长点了公开课一样,有些紧张的回去继续上课。
不过很快他就放松了下来,不就是公开课吗?我作为优秀教师,一个月开不知道多少节呢!
徐雷重新开始讲课,李炎则在教室的后面拉开一张板凳坐下来。
随行的杨炎等人,也都拉着板凳坐着,听着这位徐夫子讲课。
今天这是一节语文课,教授的是驿下里刚刚满七岁的孩子,也就是教授孩童识字的课程。
杨炎饶有兴致的看着徐雷讲课,教授幼童认字叫做开蒙,这是一个孩子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
杨炎开蒙的时候,杨家专门请了名师,一名河西节度使府退休下来的文吏,给杨家子弟开蒙。
如果开蒙打不好基础,那日后的学习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补基础。
这位徐夫子一下子对二十多名幼童开蒙,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只看到徐雷在黑板上写上了一排排的汉字。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短短十二个字,却让杨炎心头一震。
三个字一组,读起来朗朗上口,果然徐雷诵读了一遍,让下面的幼童跟读,一个个都能很快记住。
这三个字一组的短句,用的字也都是常用的汉字,但是十二个字却开宗明义,抛出了一个教育学的问题,为何人之初都是本善的,可是每个人成长会变成不同的样子?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这句话解释了前面十二个字的问题,为何同样是性本善的孩童,长大后却各不一样,那就是因为教育。
这是一篇劝学的文章啊,而且是写的极好的劝学文章!
杨炎也开蒙过,可是他那个时候开蒙读的是《开蒙要训》,虽然这也是一本极好的开蒙教材,这本开蒙书都是四字一言,可却不像这位徐夫子的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