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夫妇的七零奋斗录 作者:百里流川
太子夫妇的七零奋斗录 第117节
“一万?一万刀!”
“嗯嗯。”
孙老和徐老同时变了脸色,这换成华币可就是四万块啊!他们老俩口一年的工资才三千,要哼哧哼哧干十三年才顶得上人家一回的奖金。
徐老战术性拿起茶杯,喝了一口,感叹道:“真是后生可畏啊。”
孙老白了他一眼,“你年轻时也没挣到这么多钱呀。”
徐老挂不住脸,小声的争道:“那是因为我没学建筑,没去米国参加这个比赛,我要是去了,哪还有他们的事。”
“是是是,你最厉害。”孙老闭眼点头,可脸上的表情却未必是那么回事。
“不过,这事是真的吗?会不会是骗子啊?你的一个设计能值这么多钱?”
孙老倒不是看不起陈爱学,只是觉得他还没毕业,一个学生的作品,就能值这么多钱?怀疑这事不单纯。
陈爱学便出言替他们解惑。
“并不是每个比赛的一等奖都有这么高的奖金。
这一个比赛项目的主办方是一家餐饮机构,正在转行做房地产,需要搞出一点新闻,让别人注意到这个事。
就我的观察来看,米国那边是喜欢搞营销的,不管什么行业,请媒体鼓吹一番后,身价总能大涨。
这家餐厅要是正儿八经的宣传自己转行,估计效果不会太好,但是用举办一场比赛,用巨额奖金当作噱头,能吸引到更多媒体的注意力。并且在举办比赛时,还能收到一些出自名校学生的设计稿,更有利于他们筛选到优秀的设计稿。
花一笔钱,办成两件事,既给自己的新事业打出了名气,又收获了好的设计稿,正所谓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
徐老点点头,“原来如此。二十多年没去米国,那边的风气好像更浮躁了。”
林若云和陈爱学只听着,没再说话。二十多年前的米国什么样子,他们也没见过啊。
开学后,夫妻俩收到了实习分配通知。
陈爱学自然是去建筑设计院,林若云去了招商局。在招商局里,林若云看到了更多资料,这里有全国各地的招引外资记录。原来不知不觉间,沿海一带已经有了很多外商建厂。
就比如目前市面上最大牌的乃基鞋,在华国居然都有四家分厂了。不过国内的厂子生产线用的都是海外地区淘汰下来的旧设备,即便如此,也比国内目前使用的效果好。
国内大肆引进国外生产线的风潮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林一边实习,一边收集资料,开始写自己的论文了。
这研究生论文可比本科难写多了,还是早点准备的好。
招商局是比较繁忙的部门,加上林若云是实习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多着呢,这一面忙工作一面忙学习,忙起来便不会关注时间,日子就如流水一般过去了。
到了年尾放假时,林若云和陈爱学都是实习生,又因为老家较远,所以他俩被提前放假了。
走之前,林若云从同事那里得知了一个消息,大领导马上要去南方巡视,检查几个特区的改革成果了。
果然,从一月中旬开始,就陆续有报纸刊登南方地区的改革成果,一直到大年三十,阖家团圆的日子,领导都还在外面工作,真是不容易啊。
当然,巡查效果也很明显,领导高度肯定了特区的新建设,鼓励将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
这一年的春晚,和往年一样热闹喜庆,其中最为出色的节目是一位港城歌手演唱的歌曲,《我的华国心》,唱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唱出了游子们对祖国的思念向往,唱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
过完年的日子过得特别快,似乎昨天才回校,转眼间就到了提交论文、答辩的日子。
或许是因为准备充足,又或许是这一天盼了太久,林若云心中没有忐忑和紧张,只有对新生活的向往。
答辩很顺利,接着便是拍毕业照,学位授予仪式。
看着手里的两本证书,毕业证和学位证,林若云意识到自己是真的毕业了,彻底告别了校园生活。
人生的路还长着,需要学习的东西不少,但再也不会有这样一段时光,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学习,向海绵一样拼命汲取知识。
在大学,身边的人也是潜心向学,学校的老师更是倾力相助,图书馆任其所用。到了社会上,却不如学校单纯,会慢慢带上面具再去跟人打交道。
大学的时光,的确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
毕业后,林若云主动申请调派到了鹏城的招商局。
如今很多人毕业都倾向留在京市,高考恢复七八年了,毕业生有了好几届,这里不缺人,所以林若云的申请很容易就通过了。再加上鹏城是经济特区,的确更需要对应专业的人,京市这边就没有强留。
陈爱学倒是被挽留了,但他学精了,跟自己领导打苦情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