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没错,就是这样!”
“按照此法施肥即可。”
“保证庄稼长得好!”
“......”
望着在稻田忙碌的枣祗,刘辨深感心疼。
明明是朝廷尊贵的千石官员,竟然成天泥里来,土里去,浑身上下,没一处干净的地方,尤其是脚上那双方头履,三天两头便要换一双。
春耕之前,枣祗在忙碌着制定全年的农耕计划,等到春耕开始,又要安排春耕新农具、新材料的培训、使用,等到把庄稼种好,又要忙碌着野败的寻找。
枣祗这一年到头,只有在入冬以后,才能好生休息,但即便这样,他已经需要做总结、想规划,为来年的农政打基础。
不得不承认。
枣祗的确是个爱岗敬业的好官员。
刘辨放下车帘,叹口气:“每年此时都是子敬最忙碌的时候,咱们南阳若是没有子敬,只怕不会这么快稳定下来。”
“是啊。”
荀或捏着颌下一缕短髯,同样感慨万千:“虽然,臣总览朝廷政务,但在农政这一块,还是以子敬为主,即便彻底放手,亦不会出大事。”
“此乃臣之幸也。”
这是荀或发自肺腑的感慨。
“亦是朕之幸也。”
刘辨跟着点了点头,长出口气,转而又问:“如今宛城已经开始施肥,要不了多久南阳、豫州、徐州同样会开始施肥,这段时间切记要跟踪好。”
荀或欠身拱手:“陛下放心,臣必定竭尽全力。”
“恩。”
刘辨自然相信荀或的责任心:“有文若在,朕自然安心,如今各州郡的官员可还稳定否?”
荀或颔首点头:“恩,已经稳定下来了,很大一部分官员,已经适应了咱们南阳的管理方式,开始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比如广陵的郡守赵昱,最开始时,总是不适应朝廷的督察队,两次全都是踩节点完成,但是现在,他已经掌握了办法,上次节点时,提前了两天。”
“须知!”
荀或强调道:“这可是郡守级别的生产责任书,能够提前两天完成,实属不易,其在徐州的成绩,堪称出彩。”
“还有因表现出色而接连提拔的张昭,他目前已经是下邳国的国相,只是方才当上国相,仍有些不太适应。”
“依据臣的判断,此人只需要熟悉一段时间,必然可以干得更好,未来或许凭借政绩,跻身入中枢,亦有可能。”
那必须是当然的!
张昭可是历史上的江东大管家。
别说一个小小的下邳国,就算是整个徐州,在张昭手上都照样玩得转。
不过,刘辨自然从荀或的口中,听出了其话外弦音,澹笑一声:“若张昭表现的确亮眼,朕可以考虑,将其调入尚书台。”
荀或欠身拱手:“多谢陛下体恤微臣。”
刘辨轻声道:“当然!朝廷的规矩不能破,还是要以政绩为导向,否则难以让群臣心服,在基层锻炼的经历,是绝对不能缺少的。”
“陛下放心。”
荀或极其肯定地道:“臣明白该怎么做。”
刘辨点点头:“很好!回宛城吧,晌午后,还需要给少年天才班授课,这可是朕第一次给他们授课,得提前准备一番。”
“哦?”
荀或不由好奇,半开玩笑地道:“毕竟今日要给天才班授课?如果不是政务繁忙,臣还真想去听上一听。”
呃......
刘辨只能呵呵了,连王左之才都要过来听?
他赶忙摆摆手,轻声道:“文若乃是王左之才,而且自身知识早已自成体系,朕的授课于你而言,没太大益处,不来也罢。”
荀或则是一本正经:“臣是当真感兴趣的,陛下的某些思想,对臣影响甚大,有时候臣总是在想,陛下的这些思想是从何处而来?”
“可惜,董卓迁都长安时,导致皇宫藏书折损过半,虽然有些书籍被咱们运送回南阳,但似乎鲜有陛下的思想。”
废话!
能让你找到才怪。
如果皇宫藏书没有损失,我至于找这么个理由?
刘辨也懒得多解释,只是随口应付道:“其实有些时候,当你读书达到一定量时,思想自然会得以升华,甚至触类旁通,融合出全新的东西。”
“这可能便是博采众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义,只有真正能融会贯通时,才会形成自己的学说,再不分彼此。”
简而言之。
自己虽然读了很多书,但这些书里未必有自己的思想,它可能是读书破万卷之后,思想融会贯通的一种产物。
你若问自己,它究竟是从哪里来,便是我自己也难以给出一个准备的答桉,因为这种思想融合百家,难分彼此,乃是我自己的思想。
寻常言辞难以忽悠住荀或,刘辨只能想些带有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