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睿的一席话对夏原吉的触动很大。
在这之前,夏原吉的理财思路无非就是开源节流,李云睿的话,让夏原吉找到了一条新路!
在中国古代,朝廷收入主要依靠两大类,一是税赋,一是专卖。
税赋长期实行以土地税为主,以商税为辅的税收制度。土地税主要是粮税和丁税,商税主要沿江河口岸设立关卡,征收过往货物的税收。
至于专卖,则更好理解,盐、铁、马、茶这些战略物资,都由朝廷控制,对外出售。
大明建国初期,朱元璋下令沿袭唐宋元三代的两税法,即土地税中的粮税和丁税,每年秋天和夏天缴纳两次;商税则由各地官府按律收取,比例三十税一。
明朝的收税,比较奇葩。因为百姓没有钱,土地税大都以实物征收,夏税秋粮均以麦为纳税标准,称为“本色”;按值折纳他物,称为“折色”。
打个比方,某人家里有十口人,地三百亩,每亩缴三十斤粮食,每丁缴十五斤粮。到了夏季要缴夏税了,某人拿着家里种的米来了。对不起,先折色,米一石五百文,麦一石一两银子,你需要每亩缴纳六十斤大米。
为了应对朱棣造北京城的庞大开支,夏原吉一开始的打算,是在折色和专卖物资上进行开源,比如适当调整折色的比例,这样就可以多出一部分收入来;至于专卖的盐铁马茶,可以提高其产量,以增加朝廷的收入。
夏原吉从来没有在商税上动脑筋,因为大明的商税一年也就几百万锭宝钞而已,相对于几千万石的粮食和木绵、布绢、丝绢等物,商税不值一提。
今天李云睿的话,突然点醒了夏原吉,如果大明有十亿贯的商品和劳务,按照三十税一的比例,似乎随随便便就能收个几千万贯……
问题是这十亿贯的商品还是最终环节的商品,还有中间环节呢?
“此事兹事体大,我需要向陛下禀报之后,才能做决定。”沉吟良久,夏原吉抬起头来,看看李云睿说道,“小公爷说有两种方法,不知道另外一种方法是什么?”
“建国有企业!”李云睿转头看着夏原吉说道。
“国有企业?”夏原吉听了这个新名词,又是愣了两秒,说道,“何为国有企业?”
“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由朝廷出钱,建立一些企业,通过这些企业的盈利,来支付建北京城的成本……”李云睿将后世国有企业的模式,简单介绍了一下。
“这倒是个好方法……”夏原吉点点头,说道。
“这个方法好是好,也是一本万利,但这种方式周期长,前期需要支付大量的建设成本,没有三五亿贯,也是拿不下来的。另外国有企业的管理也是大问题,朝廷中没有专门管理企业的人,会把企业搞垮……”李云睿开口说道。
后世的国有企业,死了一批又一批,原因大都在管理上,所以李云睿才开口提醒夏原吉,省得到了后面出问题,夏原吉找自己麻烦。
夏原吉听出了李云睿的好意,点了点头。
“夏大人,我还是建议第一种方法,这样对朝廷来说,是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方法。”李云睿想了想之后,说道,“但印钞这件事,可再一,不能再二再三,因为这样会让朝廷那帮官员们认为,遇到了问题,开印钞就好了,这样早晚有一天,大明会被搞垮。”
“这是为何?”夏原吉有些不明白。
“宝钞本身没有任何价值,之所以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因为背后有国家公信力在支撑,百姓们相信朝廷,相信皇帝,才接受了宝钞。如果朝廷滥用这种权力,就相当于把自己的公信力给扔掉了,百姓一旦不相信朝廷了,你说会发生什么事情?”李云睿说完,摇了摇头。
李云睿在出这个主意之前,考虑过后果,如果朱棣一旦把这事当做理所当然,那么大明肯定玩完,到时候李云睿肯定会携妻带子,有多远跑多远,远离大明。
夏原吉听了李云睿的话后,脸色阴晴不定,许久之后,才长吁了一口气,开口说道,“小公爷可还有其他办法?”
今天来找李云睿,事没谈成不说,还整出了这么多幺蛾子……
零成本建一座北京城,这诱惑力太大了,但是后果,也有些让人难以承受。
办法当然有,但李云睿现在不想说,只有把所有的路堵死,夏原吉和朱棣才能走进自己设计的路线图中。“暂时没有其他的思路了……”
夏原吉苦笑了一下。
“夏大人,兴建北京城的事,现在还不着急,现在连址都没选好呢,没个两三年,启动不起来!我们还有的是时间去讨论。”李云睿笑了笑说道,“现在我们还是讨论玻璃暖棚的事情吧!不如这样,朝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