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尚书秦逵继续说道:“这种强行改变黄河流路的做法,一旦遇到灾年,就会使黄河在黄淮平原肆意泛滥,不可收拾,百姓也会跟着遭殃……”
朱允熥道:“秦部堂言之有理,黄河屡次泛滥,虽有天灾,可许多时候也有人祸!朕身为帝王,绝不能够让百姓因此遭难!”
在历史上,从永乐年间开始修筑自河南府黄河北岸的孟县沿黄河向东至开封府堤防。
此后,又在黄河南北两岸筑大堤,其中在黄河北岸筑起了数百里的太行堤,又在太行堤之南,黄河之北岸荆龙口等口又筑新堤。
然而,人为的筑起堤坝阻挡黄河北流,违背了水往低处流的自然特性。
加之黄河含沙量大的自然属性以及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顺流而下的泥沙都沉淀在贾鲁古道中,河床迅速淤高。
这就迫使黄河在其南岸地势较低的河南归德府、山东兖州府西南部、南直隶北部的徐州直至淮安府等地决口改道泛滥,
其中以徐州最为严重,不但影响到济宁以南运河的畅通,而且整个黄淮平原都遭遇着黄河水患的肆虐。
万历五年八月,黄河在南直隶的宿迁与桃源之间崔镇决口,“宿、沛、清、桃两岸多坏,黄河日淤垫,淮水为河所迫,徙而南”,
造成淮河南北的“高、宝、兴、盐、山、清、桃、宿等处,田庐荡溺,正河浅涸,转运艰辛”。
练子宁点点头,认同的说道:“黄河泛滥冲毁百姓的房屋,淹没他们的土地,导致庄稼绝收,本来安宁的生活却被突如其来的洪水破坏,
这一年人命如草贱,根本就不值一提!
这会导致许多的灾民,而这些灾民一旦疏导不畅,就会成为流民,甚至成为贼寇!朝廷在这世上绝不可轻忽,就不得不从临近州县转运粮食,用来赈济灾民,这会导致物价飞涨……”
“其次,洪水毁坏农田,破坏农业生产,淮平原屡遭黄河泛滥影响,大片的良田被洪水淹没,在大水之后,沉淀下来的大量泥沙,即便是多年以后仍然是淤泥之地,带来了严重的土壤沙化和盐化,完全无法展开耕种……
现在的河南布政使司的祥符县,大多土地已经成为盐碱地,在此地不是征收粮食,而是征收硝、盐,现在每户每月需要向官府纳税焰硝六十余斤,小盐三十余斤,来换取粮食……”
“好好的良田被毁,实在可惜呀……所以臣以为,既然迁都危害这样深远,为何还要兴师动众呢?”
接下来几位官员从各个方面,来剖析迁都北方的危害,尤其是迁都北平。
话不说不明,理不辨不清。
有些事就需要借着这样的议论,来让众人明白迁都的危害!
朱允熥当然不会迁都。
作为一个后来人,他当然明白定都应天府才是最好的选择。
最后朱允熥说道:“既然你们都这么说了,把迁都的损害说的明明白白,那迁都之事就此作罢,以后就不要再提了。”
“是,臣等遵命!”
既然和属下通个气儿,达成了共识,那这件事就定了下来。
从今天开始,谁要是再提议迁都,那么他们既然知道了皇帝的意思,就会进行反驳,不会让这种言论占据上风。
等众人离开之后,朱允熥走到偏殿的屏风后面。
在墙壁上挂着一副地图,上面显示的是大明的疆域,以及一些重要的山川河流湖泊。
在这份地图上,清楚的画着三条线。
第一条线从东到西,连接了大宁、北平、大同、太原、甘州(今甘肃张掖)、广宁、宁夏。
第二条线是皇第五子周王朱橚的开封;皇第七子齐王朱榑的青州,以及皇第十子鲁王朱檀的山东兖州府。
还有第三条线,就是成都的蜀王朱椿,潭王朱梓镇守的长沙,朱桢楚王镇守的武昌,朱柏为湘王镇守的荆州。
看着这份地图,朱允熥心中感慨万千。
开口询问说道:“马和,你看懂这三条线的意义了吗?”
马和低着头,小心翼翼的说道:“回禀陛下,奴婢愚钝,看不真切。”
朱允熥知道这是他的谨慎,便说道:“说说看,这三条线对于大明有什么作用。”
马和见陛下真心实意让自己说,便壮了壮胆子说道:“回禀陛下,这北边的第一条线,连接的是九位亲王辽、宁、燕、谷、代、晋、庆、肃王所驻守的地方,
这些藩王乃是大明的中流砥柱,为大明抵御蒙古瓦剌、鞑靼部的进宫,巩卫大明边境。”
马和抬眼看了一下朱允熥,见他的眼睛一直盯着地图,没有任何表示。
便继续说道:“这第二条线连接的是秦、周、鲁、齐几位亲王的封地,一旦边境有什么异动,这些藩王就可以立即动员兵马,派遣前去边境作战……”
“至于第三条防线,则是西南的几位亲王……”
朱允熥点了点头,朝后面挥了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