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自我介绍之外还没说话的库嬷嬷插话道:“百姓议论,都说京里孟大人克妻妨子。”
清秋掰着指头给乔婉说:“京里孟大人,十八岁娶妻,当年年底,妻子的陪嫁丫鬟生下了他的庶长女,就是孟杏小姐,莫平常之妻。据说京里孟大人妻子那时已经身怀六甲,不知是不是因为庶长女一事气得,难产而死,一尸两命。这便是京里孟大人第一个妻子。据说京里孟大人和这第一个妻子娘家闹得很不愉快,好像是永不来往了。”
乔婉点评:“这个孟英华,啧啧啧。你们不要老是京里孟大人的叫了,听得我头晕,直接说孟英华不行么?”
客嬷嬷接话:“夫人,奴婢们不敢,岂能直呼大人名姓。要不然,奴婢们称京里孟大人为大老爷,和咱们府老爷对应,您看可妥当?”
乔婉根本不懂,客嬷嬷这么一改口,两家关系会更亲近,联系更紧密。她想想这称呼没什么不妥,孟英华比孟英卓大,是为兄,点头应许。
客嬷嬷便接着叙述:“大老爷十九岁丧妻,与岳家断交,还有庶长女,当时想要续娶,一时之间没有合适的人家。咸盛七年大老爷二十一岁,中了进士,娶了表妹,生了儿子却两岁夭折。二十四岁母丧,二十七岁父亡,守孝期间是不能娶妻生子的,连着六年,大老爷只能一无所出。表妹也在他二十六岁病死了。等大老爷出孝已经年近三十,这年他的庶次女孟果小姐出生,与孟杏小姐不同母。大老爷在三十一岁上娶了第三任妻子,还是表妹。这个小表妹给大老爷前后生了两个儿子,可惜都没养住。大老爷三十七岁上,就是大治六年,第三度丧妻,小表妹也死了。大治七年,大老爷榜下捉婿嫁了孟杏小姐。第二年,大老爷三十九岁,娶了第四任妻子,就是送您童子耄耋图的董大家的侄孙女,董氏,时年十八岁。董氏前年有过身孕,却流产了。”
素秋总结:“所以,大老爷如今妻子董氏是第四任了,曾有过三个儿子都夭亡,只有两个女儿,都是庶出,大女儿孟杏小姐今年二十四岁,四年前嫁给莫举人,到如今还未生子。二女儿孟果小姐今年十二岁了。而且,孟杏小姐的亲娘早已逝世,孟果小姐的亲娘还在大老爷后院。”
乔婉听完,心想,三个儿子都是孟英华和表妹们生的,会不会因为是近亲结婚所以孩子长不大呢?但是她只能心里想想,没有说出来。嘴上说的却是:“这孟英华,丧妻丧子,是挺可怜的。”
客嬷嬷说:“谁说不是呢?而且,因为家中主母变换,大老爷家里内宅事务好像也是一言难尽。有几年走礼都看得出他家中混乱,也就是大夫人董氏主家后这几年,走礼才又规整起来了。对了,董大家赠您这图,可能也是看在董氏夫人面上。不过听孟府下人说,大老爷和董大家同朝为官,不论侄孙女婿辈分,论的是同僚情谊,毕竟两个人年岁相差无几。”
乔婉点点头,示意自己听明白了。她忽然想起,书上好像说孟英华有三个女儿,如今怎么听大家介绍,只有两个庶女?不是应该还有个嫡女么?
乔婉问道:“如今董氏夫人可有身孕?”
众人摇头,说是没有听说。客嬷嬷建议道:“夫人,董氏夫人虽然年小,说起来也算您的嫂子,两家又如此亲厚,您就与董氏夫人书信往来也未尝不可,不比双方下人简单的送礼回礼要好些。”
乔婉想的倒不是什么亲厚不亲厚的问题。她是想到原书,如果真有嫡女,应该是董氏以后生的。莫平常在书中能指使妻子害死小妹妹,说不定会在董氏孕中就做什么手脚。听说董氏曾流产一胎,那时候莫平常就应该已经是住在京里孟家了,保不齐就跟莫平常有什么关系。乔婉想要提醒董氏,便说:“客嬷嬷说的有理。我近日就给我这个小嫂子写信问好,谢她叔祖董大家赠画。”众人拍手称善。
乔婉以为听完八卦,事情已经完了,心满意足得正要让两个嬷嬷告退。
客嬷嬷说:“说完大老爷家,请夫人看下一家的礼单。”乔婉才想起来,她本来是要看礼单的,结果听八卦转移了注意力,只好再拿起桌角那叠单子。
翻过孟英华家的礼单,客嬷嬷说下一家:“夫人,您看少夫人娘家送来的礼单,就是您如今手里这份,虽然不如京里孟家那么扎眼,却更为实用,且柳家三天两头送礼过来,两家其实处的是个长久,不在一时的礼单子上。”
柳家的礼单上,是绿玉翠竹盆景两盆,老银寿字纹发钗、耳环、项圈、手镯一套,老银福字纹分心、耳坠、胸佩、手镯一套,锡制油灯两架。乔婉看着都是些实用的物件,点点头,把礼单放在一旁。
客嬷嬷介绍下一家说:“现任的县令夫人、县丞夫人,都是刚来喜融不到半年,您都没碰过面。县令家礼比县丞家稍微好一些,不过就是个面子情的意思。”
乔婉看县令家,送了素三彩瓷果盘两对、大青花五彩掸瓶两对,县丞家是五彩百宝纹多宝格盘一对,粉彩细波纹多宝格盘一对、荣华富贵挂镜、挂屏共四幅。又听素秋悄声在她耳边说,都是不出错也不出彩的物件,对这些东西也就没什么兴趣了。但是她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