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包

张ai玲

+A -A

本来不是为了生活,也不是为了寂寞,不过是单纯的喜欢他这人。

    他是穷鬼,那又如何?

    他没名气,那又如何?

    他年老多病,那又如何?

    我喜欢他,这就足够。

    张爱玲的爱,从来就是这么纯粹,不掺半点杂质。

    在两人生活的十年里,

    张爱玲迎来了人生第二个写作高峰。

    1967年,赖雅去世。

    在此后三十年时光里,

    张爱玲一直以赖雅夫人自居,

    这是何等的怀念与痴爱。

    7   剩余的亲情

    与姑姑的合照

    70年代末,张爱玲主动与姑姑取得联系。

    听说姑姑身体不好,

    便多次从美国汇款回来。

    1980年代,大陆再次掀起张爱玲热。

    张爱玲便将国内版权委托给姑姑,

    版税也全部赠与姑姑与姑父。

    张爱玲为何对姑姑这么好?

    因为母亲丢下她后,姑姑数次接济她。

    宋淇夫妇

    1995年10月,张爱玲逝世,

    死前,她立下遗嘱:将所有财产赠给宋淇夫妇。

    这笔钱财,除了28107.71美元,

    还有外币存款32万多美元,

    一共加起来可折换260万港币,

    这在当年,实在不是一个小数字。

    张爱玲为何对宋淇夫妇这么好?

    因为宋淇夫妇一直在默默帮助她。

    张爱玲并不是冷酷无情,

    她只是一个爱得很纯粹的人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

    人心对人心,你真我就真。

    8   孤独的晚年

    多人都觉得张爱玲晚年过得很凄惨。

    是啊,看起来实在是凄惨:

    家徒四壁:墙壁空空,没有悬挂任何饰品,房间只有一张桌子,一台电视机,几本书。

    吃穿拮据:穿一次性衣服、拖鞋,只吃方便食品和罐头食品。

    孤单一人:没有伴侣,没有子女。

    狼狈不堪:为了躲避虫子或记者,搬了很多次家。

    很多人觉得张爱玲活成这样是因为穷?

    可显然不是。

    晚年的张爱玲虽不富,但也不穷。

    皇冠出版社每月会给她稳定的版税,

    她死后也留下了近35万美元遗产,

    而当时房租仅仅才500美金一月。

    当我们觉得她活得家徒四壁时,

    她却在写给林式同的信中说:

    身外之物还是丢得不够彻底。

    当我们觉得她活得孤单一人时,

    她却花十年时间阅读各种版本的《红楼梦》,

    写了一本学术论著《红楼梦魇》,

    所以,我们一直觉得的晚景凄凉,

    并非是现实所迫,而是她的主动而为。

    张爱玲年轻时有个朋友叫炎樱。

    念大学时,两人好得如胶似膝。

    张爱玲书中插画,多由炎樱创作。

    张爱玲与胡兰成结婚时,炎樱是证婚人。

    可晚年时,张爱玲和她莫名就没了来往。

    炎樱写信说:为什么不再理我?

    张爱玲说:我不喜欢老是聊几十年前的事,好像我是个死人一样。

    其实,张爱玲断交的何止是炎樱。

    80年代,中国掀起张爱玲热,

    最大的发掘者就是夏志清。

    但1985年至1988年,

    夏志清给张爱玲写了5封信,

    张爱玲也一封都没回。

    中国大陆、港台纷纷托人请张爱玲回去,

    但张爱玲都拒绝了:我不想凑热闹了。

    晚年,除了与知己宋淇夫妇保持通信外,

    她几乎断了与其他任何亲朋的往来。

    而当宋淇夫妇向她索要电话时,

    张爱玲也不给:我担心记者根据电话号码查到住址。

    她就这么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

    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之一,

    就是意识到你的生活对他人毫无意义。

    他人的生活对你也是毫无意义的。

    这才是张爱玲选择晚景凄凉的原因。

    少时的繁华,远去的伊甸园,

    俗世里五味杂陈的人生滋味,

    她俱已味尽。

    那样的人生她早已看穿。

    所以,她决绝躲开世事纷扰,

    把自己隐进半部红楼。

    前半生她一直在做加法,

    后半生她一直在做减法。

    主动给自己的灵魂降噪,

    把自


【1】【2】【3】【4】【5】【6】【7】
如果您喜欢【我的书包】,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